一位中国农民的善举:收留日本伤兵47年的感人故事
1946年,天刚破晓,河南省南召县高庄村的老农孙邦俊像往常一样,挑着粮食担子,踏着晨露前往黑石寨赶集。集市上人来人往,孙邦俊刚放下担子,忽然注意到一个衣衫褴褛、蓬头垢面的乞丐朝他走来。仔细一看,那人身上破旧的军服依稀能辨出是日本士兵的装束。
抗战刚刚结束一年,孙邦俊对日本侵略者充满愤恨,本能地心生厌恶。然而,当身旁的老乡随口说了一句“这人快饿死了”,孙邦俊的心软了。他掏出两个窝窝头递给对方,没想到这一善念,让这个日本伤兵走进了他的生活,一住就是47年。
一句无心之言,改变一生
孙邦俊的女儿孙福连回忆,那天父亲回家时,身后跟着一个瘦骨嶙峋的男人。父亲说:“他是个日本伤兵,要饭一年多,没人管他,再不吃东西就要饿死了。”孙邦俊原本不想理会,但乡亲的话触动了他:“现在不是战争年代了,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人饿死。”
就这样,孙邦俊将这个日本兵带回了家。然而,他没想到,这个决定会给全家带来巨大的挑战。
艰难的照料:一个“特殊”的家庭成员
展开剩余67%这个日本兵不仅记忆丧失,还患有精神障碍,几乎无法自理。孙邦俊试图教他干农活,但他只会机械地拔一种草,效率极低。更让人头疼的是,他行为怪异:半夜赤身裸体在院子里大喊大叫,甚至自扇耳光;给他做的新鞋,他抡起菜刀就砍;吃饭时,他常把厨房砸得一片狼藉。
尽管如此,孙邦俊夫妇仍耐心照顾他。邻居们却无法理解,纷纷质问:“你养个日本兵,是想通敌吗?”孙邦俊坚定地回答:“他如今就是个残障人士,我不能看着他死。”
善意的代价:家庭的牺牲
几年后,日本兵突发偏瘫,卧床不起。孙邦俊夫妇省吃俭用,花钱请医生,甚至把过年才舍得吃的小麦和鸡蛋都给了他。村民劝他们放弃,但孙邦俊说:“既然收留了他,就得负责到底。”
然而,这份善良却让孙家付出了沉重代价。上世纪60年代,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考上师范大学,却因“家里有个日本兵”被扣上“通敌”的帽子,失去入学资格。到了适婚年龄,他也因流言蜚语难以娶妻。即便如此,孙保杰仍选择保护这个日本兵,甚至在批斗会上拒绝诬陷他。
临终嘱托:帮他找到家人
1962年,孙邦俊病重离世前,仍惦记着这个“家人”:“他不懂事,不能没人照顾,一定要帮他找到日本的亲人。”孙保杰接过父亲的遗愿,继续照料日本兵,甚至自学针灸为他治疗关节炎。
1989年,事情迎来转机。通过一位日本籍女士的帮助,孙家终于联系到日本方面。经确认,这个日本兵名叫石田东四郎,曾是侵华日军士兵。1993年,在孙保杰的陪同下,石田东四郎回到日本,引发轰动。日本民众被孙家的善举感动,成立救援委员会,并在河南捐建“中日友好植物园”,还资助孙保杰的儿子赴日研修。
跨越国界的亲情
2000年,孙保杰的儿媳王成香去日本探望石田东四郎。当她离开时,石田竟起身想跟她一起走。王成香泪流满面:“他可能觉得,南阳才是他的家。”
2001年,以孙家故事为原型的电影《生者的墓碑》上映,感动无数观众。这段跨越仇恨的温情,展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。正如孙邦俊所说:“虽有国仇家恨,但救死扶伤是刻在我们血液里的本能。”
参考资料:
- 《农家参谋》:“人间自有真情在——一个日本伤兵和一家中国农民的传奇故事”
- 《乡镇论坛》:“感动日本:河南农民收养一侵华日军伤兵47年”
- 电影《生者的墓碑》
发布于:天津市